县公安局强化“四项举措”提升农村地区警务防范打击能力水平 |
[ 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16-07-14 | 浏览:5097次 ] |
今年以来,县公安局紧盯农村地区防护力量薄弱,群众安全防范意识较低,盗窃、诈骗等侵财案件多发的实际,坚持“警防是主体,民防是补充,物防技防是延伸,走访宣传是基础”原则,创新思路,精准发力,强化防范打击的“尖刀”作用,不断提升农村地区警务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。 一、创新用警机制,强化管控打击。一是推行主副警员配合处警机制。以规范执法、文明处警为引领,试点推行民警包村负责、毗邻村组警员配合、主副警员包案处警机制;落实执法民警跟案负责、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;延伸警务室工作触角,落实每周驻室工作不少于一天机制,拉长民警驻村时间,广辟线索来源,挤压犯罪空间。二是建立“三警”上案合成打击机制。坚持“小案大办”原则,完善接处警工作规范,明确派出所、刑警队管辖划分,创新建立派出所前期处置、刑警队跟进勘查、合成作战室研判分析的“三警”上案、合成打击机制,营造“群众事无小事、办小案暖民心、多破案强震慑”氛围。三是落实场所人员监管巡查机制。将学校、企业、门店、拟废弃厂房(设备尚存,已停止生产,无人员看管,易引发盗窃案件)等列为管控重点,开展巡逻巡查;定期对刑满释放人员、重症精神障碍患者、轻微违法青少年等特殊人员,以及留守人员进行巡查探访;在警务室推行“1+N”模式,即警务室民警+村组干部、治保员等,及时排查隐患苗头,提早化解矛盾纠纷,防止事态升级,引发不稳定事端。 二、完善联勤模式,强化群众参与。一是健全完善社会协同模式。建立派出所、综治办、司法所联勤预警小组,推行“日周月年”计划,每日由派出所坚持开展一次小范围巡逻,每周邀请乡镇政府、驻镇单位、学校、村组干部代表开展全面巡逻,每月组织召开治安形势研判会,年底预警工作小组成员总结汇报工作。今年以来,开展巡逻防范300余人次。二是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模式。搭建“三网”管控模式,确定村组干部、营业门店负责人为治安协理员,管好“特定网”,以同姓近亲为单元,推荐产生“×姓”治安协理员,守好“亲属网”,将活动区域较固定的人员纳入“小袖标”,盯好“区域网”;推行“以奖代补、以奖促建”激励机制,坚持“一案一奖”原则,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。三是健全完善警民联勤模式。在村组显要位置设立公众留言箱、张贴民警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,方便群众及时反映情况;依托警务室建立的微信群、QQ群,与群众互动预警防范信息,拓宽警民联系沟通渠道;实行警务室办公日,开门办公与入户走访相结合,加强互动交流,由警务室辐射村组,由派出所辐射乡镇,形成结片成面、全区域覆盖局面。 三、优化“天眼”布控,强化物防预警。一是加强视频监控探头建设。通过“村组自筹+专项补贴+个人自费”形式,按照“三必、三选、三机动”原则,对监控探头进行加密重组,确定学校、村口、广场为三个必装区域;村委会、出入路口、私营企业(门店)为三个选装区域;个人住户、巷子拐点、其他部位为机动安装区域,进一步加大视频监控“扫盲”力度,目前已增建监控探头1000余个。二是加强视频监控巡逻。建立“分级”监控预警机制,将农村地区所有探头整合后全部接入指挥中心大屏系统,综合分析各区域发案规律及特点,根据县局提供的视频巡逻防控重难点分布图,精确指导巡逻打击预警方向和部位,提升管控面和碰撞率。三是加强重点单位预警防范。动员学校安装防爬刺、防盗门(锁),学生宿舍安装防护栏,乡镇企事业单位安装报警系统,提升预警防范能力;要求各内保部门配备对讲机,防护钢叉、橡胶警棍等应急处突装备,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;在村组重点区域、事故隐患多发部位张贴警示标识,提升安全防护能力。 四、坚持入户走访,强化宣传发动。一是深入村组开展“三访”。利用警务室办公日,开展“三访”,即一访困难,嘘寒问暖,收集实际困难,打好亲情牌;二访安全,选择典型案例,与群众面对面分析,总结经验教训,指导防范;三访法律,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,教育群众遵纪守法,远离“黄赌毒”等违法犯罪。二是创新推行“互联网+”。广泛运用微博、微信、QQ等新媒体手段,以“互联网+照片”,提取重点区域,注明隐患,提醒群众防范注意;以“互联网+案例”,选取身边案例,撰写小故事,扩散提示警醒;以“互联网+反诈骗短信”,选录典型短信,实例“揭秘”诈骗短信伎俩,防止群众上当受骗;以“互联网+群众”,针对一些谣言信息,及时发布正确信息,正确引导舆论。三是传统方法补齐短板。结合“木桶原理”,紧盯最短板,聚焦文化层次较低群体,发动“红领巾”当“宣传员”,由学生向家长带、转、念防盗常识,宣讲典型案例,宣传法律知识;依托镇上集会、村组庙会,通过设立宣传摊位,开展集中宣传,提升群众安全防范意识。(张冬冬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