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平安建设


我县创新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

[ 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14-08-26 | 浏览:1948次 ]

今年以来,陇县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,着力构建长效机制,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,取得明显成效。

一是完善“红袖章”常态化巡逻机制。制定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健全“红袖章”平安志愿者队伍长效机制的意见》,组建红袖章志愿者队伍150多支,带动群众开展城乡大巡逻、大防控,使社会面处处能见到“红袖章”;建立县城重要路段视频监控集成平台和省际、县际、镇际三道治安防控圈,持续推进农村“小探头”工程,实现了各主要路口及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,城区及城乡结合部治安监控“零盲区”;采取专职巡逻队控面,派出所控片,群防群治组织控点的方式,坚持徒步巡逻、带犬巡逻、武装巡逻、蹲点守候相结合,推进网格化巡逻;在火烧、新集、固关等涉边镇村积极开展“省际治安联防、矛盾纠纷联调、平安建设联创”工作,加大对省际区域的群防协调,形成了以“天网”为依托,以“警网”为骨干,以“民网”为基础的大防控体系,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。

二是建立信访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机制。县综治委按照“用综治手段综合治理信访问题”的总要求,把信访纳入综治工作研判机制,定期研判全县信访及治安维稳工作形势,听取案情汇报,研究化解措施,落实工作责任,促进问题化解。近期,由综治委各主任带队,深入各镇、各部门进行督导检查,确保工作任务落实。把信访风险作为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,切实做到重大政策“零风险”出台,重大建设项目“零风险”上马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。以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为契机,开展依法大治访和非访大治理专项行动,对恶意非访、造谣煽动、跨地区串联、组织聚集上访等违法行为,及时固定证据,依法从严打击。上半年查处信访违法案件4起,行政拘留11人,警告处罚9人,书面训戒12人,全县非访势头有效遏制,信访形势初步好转。

三是积极探索特殊人群管控新机制。制订印发《陇县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长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全面推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“131”管理机制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(事)件发生。拓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。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“六大课堂”的同时,积极拓展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帮扶工作领域,先后建成“青春驿站”5个、“小蝌蚪视频室”3个,化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。县检察院成立“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”,开展“微环境、微热线、微宣传、微体验、微关怀”的“五微”活动,让留守青少年享受更多养家,健康成长。三是强化吸毒人员管控工作。持续开展毒品犯罪严打和吸毒人员“大收戒”活动,破获毒品案件5起,强制戒毒28人。四是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。探索矫正、监管、帮扶有效结合、整体运作的工作机制,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接收、管理、考核、奖惩、解除矫正等制度,积极协调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,规范管理,人性帮扶,提高了社区矫正的规范化、科学化水平。

四是强化三调对接机制,矛盾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。学习和借鉴“枫桥经验”,把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作为完善大调解格局的重要环节,建立了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和交通肇事调解中心,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和硬件设施,制订相应规章制度,设置调处工作台账,有效提高了调解效率。把三调对接作为完善大调解格局的“卡脖子”工作,成立了陇县诉前调解中心。法院在立案接待时,即向当事人宣传调解的优势,告知诉讼风险,将一些案情简单、争议不大的民事纠纷,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,先由诉前调解中心进行调解,调解结果进行司法认定,调解无果时再进行立案。中心与立案大庭一庭式办公,先后成功调处纠纷17件,受到群众欢迎。把毗邻地区调解作为完善大调解格局的有益补充,分别与周边的张家川县等6县1区司法局签订了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联合调解合作协议,开展联调工作。上半年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起,纠纷调解率和成功率均达100%,促进了接边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