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平安建设


我县“十小警务”惠民实现“三满意”

[ 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14-07-15 | 浏览:1969次 ]

今年以来,我县结合辖区“三多一少”(即外出务工人员多、留守妇女儿童多、侵财案件发案多和精壮劳力少)的社情实际,探索建立了 “十小警务”机制。该机制推行以来,维护稳定能力和治安管控水平显著提升,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。

调处小矛盾,源头治理促民和。按照“小问题不解决就会积累大隐患、小矛盾不调停就会引发大事件”的思路,致力于从邻里矛盾、地界纠纷等源头性、苗头性问题抓起,在全县158个村探索建立了警务室,民警牵头,包村干部、村组干部和驻村法官、司法工作人员等参加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,全面推广“1+N”调解工作模式,将社区村组中的“小矛盾”及时化解在田间炕头。据统计,1—6月份各警务室已化解矛盾纠纷890余起。

建立小卡片,利民便民得民心。统一印制警民联系卡,确保群众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民警,并逐步在警务室建立了警民联系档案,有效搭建了警民互动新平台。今年来,群众利用警民联系卡求助500余次,民警利用警民联系卡主动为群众送身份证600余人次。

适时小提醒,广泛宣传强民防。大力推广“媒体警务”,在城区充分利用广场、沿街门店、出租车等场所、部位的LED屏及电视、网络等载体,在农村通过张贴书面通报、发送手机信息、广播公开宣传等形式,广泛发布警情通报,大力宣传安防知识,有效地提升了群众安全防范能力水平。

践行小承诺,接受监督惠民生。全县自上而下分别做出“十项”为民承诺,并制作专门牌匾将承诺内容向社会全面公开,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。同时,实行一季一检查,并召开季度专题会议,对各单位践行诺承情况进行集中评议考核。对于没有兑现承诺的单位实行黑字通报,并限期兑现。目前,向群众承诺的45件事,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落实。

定期小报告,主动纳谏听民声。警务室坚持每月召开治安形势通报研判会,邀请村组干部、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参加,民警主动向群众汇报警务工作,虚心接受群众评议。特别是一些预警性信息和潜在的治安隐患,参会人员集体讨论,议定处置预案。

落实小帮扶,情系民生解民忧。大力开展“结对子、手拉手”活动,将辖区刑释解教人员、轻微违法青少年、孤寡老人和有严重病残人员的家庭列为帮扶对象,主动联系社区、村组、司法、民政等部门多方帮扶,切实解决了群众困难、消除了治安隐患。

建设小探头,优化技防助民力。按照“政府出一点、乡镇拿一点、村组筹一点”的思路,在全县易发案村落和公共复杂场所安装小探头1424个,实现了对特殊区域、时段和动向的自动智能监控和现场即时预警,为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实施小袖标,群防群治保民安。广泛动员出租车、公交车司机、环卫工人、离退休老干部和乡村留守老人组成“红袖标”服务队,构建了全覆盖、全时段的公益化巡防体系,协助开展法制宣传、矛盾纠纷调处、治安隐患排查、警情信息收集及重点人稳控等方面的工作。目前,该县“红袖标”服务队成员已逾1000人,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推广小喇叭,唱响防范爱民曲。他们针对个别没有安装小探头的村组,主动联系村委会开通治安小喇叭,不定期向村民播放警情通报和防盗、防骗常识和技巧,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,1-6月全县5个村组的小喇叭共播放各类宣传稿件121份,传授防火、防盗、防骗技巧62条,5000余群众受到教育。

技能小培训,搭建亲民小讲堂。警务室为依托,根据24节气变化,不定期组织小培训班,主要给村民讲解传授种植、养殖的技巧和方法。同时,邀请农技站、机械加工厂、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深入村组为农民讲解农具修理、小家电维修、房屋装潢等技术,着力提高农民的发家致富本领。

据统计,“十小”警务实施以来,全县可预防性案件下降10%,公众安全感达到94.33%,实现了党委政府、人民群众和政法干警“三满意”。(欧晓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