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】陇县:创新“四抓四解”工作法化解家庭婚恋纠纷 |
[ 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2023-09-12 | 浏览:1252次 ] |
近年来,陇县以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突破口,切实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,聚焦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隐蔽性强、易发生极端案件的问题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多方发力、协管共治,着力探索“平安建设”新机制,推动更高水平安陇县建设。城关镇新城社区创新推行的抓宣传解迷惑、抓调处解纠纷、抓疏导解积怨、抓帮困解后忧“四抓四解”工作法,做到了矛盾纠纷预防在先、发现在早、化解在小,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同时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“看得见的平安,摸得着的幸福”。 陇县城关镇新城社区辖5个居民小组、11个小区,3801户10472人,针对管辖面积大、农村进城居住人员多、外出务工夫妻两地分居多、家庭婚恋矛盾纠纷易发生的形势,探索出了化解家庭婚恋纠纷“四抓四解”工作法,确保了“小事不出社区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2022年率先创建为全市第一批“平安型”社区。 抓宣传解迷惑,做到矛盾预防在先 针对辖区居民法律知识欠缺,传统风俗难改,道德观念淡薄等现状,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,社区妇联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和思想教育,引导群众明事理、懂法规,传承良好家风,树立现代婚姻家庭观念。一是送法上门服务到人。发挥乡村振兴驻社区工作队、社区干部、部门帮扶干部和“三官一律”的作用,结合慰问走访,上门入户发放《民法典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简易读本和宣传彩页6种2万余册,开展法律知识讲解86次,与重点关注人谈心谈话、心理疏导32人次,有效提高居民法治意识,普及了法律知识。二是借势宣传说法教育。结合“八五”普法和“四送”活动,将婚姻家庭相关法律知识宣传与快板、小品、戏曲密切融合,依托文艺汇演、纳凉晚会等形式,举办各类文艺活动20余场次,丰富说法形式,提高宣传效果。三是现场培训专题讲解。利用法治课堂、道德讲堂等,组织县镇法律工作者、新乡贤开展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培训、中华传统文化讲座12场次,邀请婚姻家庭专业律师和婚恋案件当事人以案释法、现身说法8余次,累计预防家庭婚恋矛盾近百件。
抓调处解纠纷,做到矛盾化解在小 围绕外出务工人员多、夫妻两地分居多、空巢老人、留守妇女和儿童多的现状,开展常态摸排、精准研判、及时化解,避免矛盾升级。一是全面深入摸排。组织11名专职网格员、18名兼职网格员、社区工作者每月入户1次,开展谈心谈话,了解思想动态,发现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。累计摸排收集各类信息1000余条。二是精准梳理研判。对排查发现的家庭婚恋纠纷,组织网格长、妇联主席、心理咨询师、法律工作者召开专题研判会,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后,分门别类建立台账,按照“红黄蓝”三色预警动态管理,确保分析及时、梳理准确、研判到位。目前,共梳理矛盾纠纷黄色1件、蓝色93件,均在有效管控范围之内。三是“三调”联动化解。对梳理研判的家庭婚恋纠纷,及时通过“凉亭说事会”“心理茶馆”等载体开展“人民调解”。主动邀请法官、检察官、警官、律师等专业人员开展“诉前调解”。积极联系县婚调委线上线下联动开展“专业调解”,不断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。累计化解各类家庭婚恋纠纷92件,化解率达98%。
抓疏导解积怨,做到矛盾不升级 聚焦夫妻关系紧张、婆媳积怨较深、多次调解无果的家庭婚恋纠纷,分类施策,防止“纠转民、民转刑”案事件发生。一是重点纠纷反复解决。对因家庭困难、婆媳关系、赡养老人引发的夫妻双方“冷暴力”纠纷,用好社区亲情聊天室,发挥孩子在家庭中的纽带作用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方式,搭建父母交流沟通桥梁,消除误解、弥合感情。同时发动老党员、老干部及乡贤,跟进上门开导,多种方式促进双方打开心结,重归和好。二是难点纠纷联合解决。对因家庭暴力、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等社区反复化解无效的纠纷,由社区综治中心牵头,妇联干部参与,邀请双方镇村干部和调解能手,组成联合工作组,开展一对一定向疏导,合力化解,同时做好双方心理预期管理,稳定住双方情绪。三是疑难纠纷依法解决。对夫妻关系破裂,因财产分割、子女抚养等问题难以达成离婚协议有民转刑倾向的纠纷,发挥社区民警和法律顾问的作用,以案释法的同时,积极提供法律服务,引导双方依法解决,坚决防止事态扩大。累计化解婚恋风险积案7件,有效预防了民转刑案(事件)的发生。
抓帮困解后忧,做到矛盾不反复 紧盯已调处的家庭婚恋纠纷,及时跟踪回访。对家庭有实际困难的,分类进行帮扶,防止纠纷反弹。一是解决家庭生活困难。对离婚后生活困难的家庭,纳入小额信贷扶持、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帮助、群众技能培训,促其稳定增加收入、提振生活信心。二是解决家庭燃眉之急。开展“关爱身边事、温暖众人心”活动,对离婚家庭的红白喜事,社区组织及时出面,发动乡邻多方帮忙料理。对遭遇突发事故或重大疾病家庭,通过申请民政救助、发动群众捐助等形式缓解困难。三是解决家庭后顾之忧。发挥幸福院、卫生室、妇女儿童工作站、家庭学校等作用,按照“1+X”模式,与老人、妇女、儿童等群体结成73对,在帮扶救助政策上倾斜,在急难愁盼问题上关注,在老弱病残生活上照顾,群众对社区治理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。
|